交通事故中涉及人员受伤的,责任方的赔偿通常依据事故责任认定书来划分。若事故中存在主次责任,赔偿金额的计算方式如下:首先统计所有相关费用,包括医疗费、后续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营养费、残疾赔偿金、交通费、鉴定费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等。然后扣除交强险应赔付的部分,剩余金额则按照责任比例进行分摊,一般为主责方承担70%,次责方承担30%。
\n\n关于交通事故赔偿金的具体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n\n1. 残疾赔偿金:用于补偿因交通事故导致伤残而影响劳动能力的受害人。赔偿金额根据伤残等级和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计算,通常按20年计算。若受害人年龄超过60岁,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赔偿年限;75岁以上则统一按5年计算。
\n\n即使受害人实际收入未明显减少,但如果伤残影响其职业发展,法院可酌情调整赔偿金额。此外,户籍是影响赔偿标准的重要因素,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赔偿差距较大,因此需提供充分证据以支持城镇标准赔偿。
\n\n2. 死亡赔偿金: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死亡赔偿金同样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计算,一般为20年。同样适用年龄递减规则。
\n\n综上所述,交通事故赔偿需结合事故责任认定、伤残等级、户籍信息及当地统计数据进行综合计算。建议在发生事故后及时保留证据、咨询专业律师,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