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 [切换]
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驾校入驻
教练入驻
个人中心

酒后驾驶定义及认定标准详解

2025-09-07
\n

酒后驾驶是指驾驶员在饮用白酒、啤酒、果酒、黄酒、汽酒等含酒精饮品后,在酒精作用期间(通常为8小时内)驾驶机动车的行为。酒后驾驶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已被列为违法行为。据统计,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的概率高达95%以上,因此,了解酒后驾驶的认定标准及其危害至关重要。

\n\n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汽车驾驶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酒后驾驶的认定标准为: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时,属于饮酒后驾驶;若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mg/100ml,则属于醉酒驾驶。醉驾不仅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处罚,如驾驶证吊销、拘留甚至刑事责任,还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n\n

酒后驾驶的危害极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触觉能力下降,判断力减弱,视觉障碍,心理失控倾向增强,以及容易疲劳。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此外,酒后驾驶一旦发生事故,保险公司通常拒赔,责任由驾驶人自行承担。

\n\n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喝啤酒、红酒还是其他酒精饮品,只要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标准,均属于酒后驾驶。因此,建议广大驾驶员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n\n

总之,酒后驾驶不仅违法,而且风险极高。各国对酒驾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我国也持续加强执法与宣传教育,希望每位驾驶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远离酒驾。

\n